一、引言
问法网认为,很多人可能没认识到卖家行为的严重性。下文从纯法理的角度来详细说明卖家的行为为何涉嫌犯罪,至于其他的是非对错甚至心理情感问题本文一概不论。本文只想给大家呈现,在法律框架内事件双方行为的性质。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人肉行为性质的严重性。在一个法治国家,我们不求人人都是道德之高标,只期望人人都做守法公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后再做评论。
二、涉及的刑法条文
根据我国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
第1款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2款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规定从重处罚。
第3款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1款的规定处罚。(而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职务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属于刑法第253条之一第3款规定的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三、卖家涉嫌犯罪的构成要件符合性
(一)何为个人信息?
(二)什么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1)若卖家支付对价的,卖家的行为属于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的购买的行为。
(2)如果未支付对价的,仅是通过发布有偿的方式欺骗他人给他提供信息的,属于收受他人信息的行为。
四、情节严重指的是什么?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一款
五、个人信息条数如何计算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向不同单位和个人分别出售、提供同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条数累计计算。因而如果卖家即使仅将买家的姓名和电话向不同的人提供,那么他提供的次数,即累积计算为卖家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条数,即如果她向50个人提供,那么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仍要累积计算成50条信息。
六、可能的量刑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二款规定,实施了前款行为,如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如果卖家的行为符合前述几项行为,因为他的行为造成了买家被人肉搜索,对其生活学习工作等产生了极坏的恶劣的影响,或者宣扬了人肉搜索这种恶劣的价值观等等的属于这里的恶劣的社会影响(需要办案机关根据证据具体认定)。因而卖家很可能不但构成犯罪,而且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可能会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范围内进行量刑。
七、遇到个人信息遭受侵害如何报案
同时根据该三机关的通知,由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网络覆盖面大,关系错综复杂,犯罪的行为的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犯罪分子所在地等往往不在同一地,因而可以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可以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买家惨遭人肉搜索,被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因而买家所在地既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结果发生地,买家可以到其所在辖区的公安机关报案。
八、题外话
问法网还想说一些法律之外的题外话,事件一经发酵之后,卖家即在其朋友圈进行澄清称,其并未进行人肉搜索,只是网友进行了人肉搜索,她应该是意识到了人肉搜索的行为已经涉嫌了犯罪。但是其公布的信息的截图以及电子数据等,都不可能无痕的消失。建议自省,若构成犯罪建议自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不属于情节特别严重,行为人系初犯,全部退赃并确有悔罪表现的,可以认定为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确有必要判处刑罚的,应当从宽处罚。
根据卖家在朋友圈所说的情况,他将人肉搜索的锅甩给了网友,此可以猜测他这些话可能暗有所指的,应该在其背后有参与人肉搜索的人员。这些人员也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卖家若曾在通信群组中对买家的信息进行公布用于人肉搜索,因此通信群组的管理人即群主和管理员若没有及时删除,而任事情发展的,他们的行为属于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因为通信群组属于他们管辖的领域,他们有义务制止在该领域中所进行的犯罪,如果他们不制止的也不存在任何的组却违法或组却责任的事由的,他们的行为涉嫌犯罪。
九、买家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问法网发现,很多公众对买家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占罪也存在疑问。一方面,就货物发错后的一系列纠纷,可以肯定的是,那只是纯粹的民事纠纷。另一方面,他们是在一个属于隐私环境的个人通信工具微信聊天中进行的对话,即使买家有辱骂的行为,其行为不涉嫌任何犯罪,即不存在构成侮辱毁谤罪的可能。
十、结语
问法网想说明的是,本文只是在网上买家卖家所公布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但法律分析的框架是恒定的,买家卖家及知道一些隐情的公众都可以参照法律分析框架和自己掌握的基础事实自行对照是否存在违法犯罪的情况。由于电子信息一旦在设备上存在,即使删除仍然可以复原,因而公安机关在侦查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其信息进行恢复。已查明是否存在上述情况。
问法网全新手机app,法律问题想问就问